返回第十七章绣心重铸(1 / 2)宫墙花影:哑女绣娘的传奇人生首页

《宫墙花影:哑女绣娘的传奇人生》

第十七章:绣心重铸

大启朝的宫廷依旧是那座权力与阴谋的角斗场,宫墙高耸,隔绝着宫廷内外的两个世界。宫廷内部,庭院深深,每一处角落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算计。太监宫女们在各个宫殿间穿梭,他们的脸上带着谨慎与敬畏,仿佛稍有不慎就会被卷入宫廷斗争的漩涡。

静姝在经历了刺绣作品被烧毁、刺绣工具和丝线被偷等一系列打击后,她的内心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之中。那幅被烧毁的刺绣作品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她在宫廷中生存的信念和支撑。然而,静姝并没有被这些挫折彻底打倒,她深知自己不能就这样沉沦下去,她必须重新找回自己的信心和技艺。

静姝坐在自己的房间里,周围是失而复得的刺绣工具和丝线。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,尽管内心还残留着悲痛,但她知道只有通过刺绣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。她开始整理丝线,手指轻轻抚过那些色彩斑斓的丝线,思绪渐渐回到了自己最初学习刺绣的时光。

那时的她,还是个小女孩,虽然不能说话,但对刺绣有着一种天生的热爱。她在一位老绣娘的教导下,从最基本的针法开始学习。老绣娘对她十分严厉,每一针的角度、力度和长度都要求精准。静姝回忆起自己无数次因为针法不对而被老绣娘打手板,但她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。她用手比划着告诉自己,曾经那么多的困难都克服了,现在也一定可以。

为了恢复自己的信心和技艺,静姝决定从最基础的针法练习开始。她拿起一块素布,先用平针绣绣出简单的线条。她的动作一开始有些生疏,但随着一针一线的落下,她的手法逐渐变得熟练起来。她专注地看着手中的针和布,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她无关。

翠儿看到静姝重新开始刺绣,心中十分欣慰。她端来一杯茶,轻轻放在静姝身边的桌子上。“静姝,看到你重新开始,我真的很高兴。我相信你一定能够重新绣出比以前更美的作品。”翠儿轻声说道。

静姝抬起头,对翠儿露出一个感激的微笑,用手比划着表示谢谢。她知道,在这个宫廷里,翠儿是她最亲近的人,也是一直支持她的人。

在宫廷中,也有一些人对静姝的遭遇表示同情并提供了帮助。婉仪就是其中之一。婉仪经常来看望静姝,给她带来一些新的刺绣图案和创意。

一天,婉仪带着一本古老的刺绣图谱来到静姝的房间。“静姝姐姐,我在宫廷的藏书阁里发现了这本图谱,里面有很多已经失传的刺绣图案和针法,我想对你应该会有帮助。”婉仪笑着说。

静姝接过图谱,眼中露出惊喜的神情。她仔细地翻阅着图谱,里面那些精美的图案和复杂的针法让她大开眼界。她用手比划着向婉仪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。

除了婉仪,还有一位名叫林嬷嬷的老宫女也对静姝表示同情。林嬷嬷在宫廷中已经服务了很多年,她见证了宫廷中的无数阴谋诡计。她看到静姝如此遭遇,心中有些不忍。

林嬷嬷来到静姝的房间,看到静姝正在练习针法。“静姝姑娘,老身知道你现在的处境很艰难,但你不要灰心。刺绣不仅仅是一门技艺,更是一种心境。只要你心中有信念,就一定能够重新站起来。”林嬷嬷慈祥地说。

静姝恭敬地向林嬷嬷行礼,用手比划着询问林嬷嬷有什么建议。林嬷嬷想了想,说:“姑娘,你可以尝试从宫廷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找灵感。大启朝的宫廷有着悠久的历史,每一个宫殿、每一段故事都可以成为你刺绣的素材。这样不仅可以让你的作品更有深度,也能让你更好地融入宫廷的文化氛围。”

静姝听了林嬷嬷的话,心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。她开始在宫廷中四处寻找灵感。她来到宫廷的花园,观察着那些盛开的花朵和飞舞的蝴蝶。她发现宫廷花园中的花朵与外面的花朵有所不同,它们更加娇艳、更加华丽,仿佛是被宫廷的富贵之气所滋养。她仔细地观察着花朵的颜色、形状和纹理,思考着如何用刺绣来表现出这种独特的美。

她还来到宫廷的藏书阁,查阅关于宫廷历史和文化的书籍。她了解到宫廷曾经举办过的盛大宴会、祭祀仪式等活动,这些活动中的服饰、场景等都充满了艺术价值。她在书中看到了一些古代宫廷刺绣作品的描述,那些作品的精美程度让她惊叹不已。她用手比划着记录下自己的灵感,准备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刺绣作品中。

然而,静姝的重新振作并没有让她远离宫廷斗争的漩涡。在宫廷的另一边,一些嫉妒她的人看到静姝又开始刺绣,心中十分不满。

其中有一位名叫玉贵人的妃嫔,她一直嫉妒静姝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识。她觉得如果静姝再次绣出优秀的作品,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。玉贵人在自己的宫殿里与她的心腹宫女商议着如何再次打压静姝。

“那个哑女绣娘居然又开始刺绣了。她还真是不死心啊。我们不能让她得逞,必须想办法阻止她。”玉贵人皱着眉头说。

心腹宫女想了想,说:“贵人,奴婢有个主意。我们可以在她的刺绣材料上下功夫。上次那些绣娘偷她的刺绣工具和丝线没有成功,这次我们可以在丝线上做手脚。我们找一些质量不好的丝线,偷偷换了她的好丝线,这样她绣出来的作品肯定不会好。”

玉贵人听了心腹宫女的话,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。“这个主意不错。你去安排吧,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。”